【秦楚网】:太和医院血管外科3D打印为复杂腹主动脉瘤手术“保驾”

资料来源:      发布者:     浏览量:

26

2021-04

2021-04-26

分享

由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腹主动脉会像气球一样膨胀,这种血管壁的不断扩张或者内膜破裂就形成了腹主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如果长在双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上,没有侵犯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动脉,那么普通手术就可解决,但是46岁的十堰居民李先生,因为腹主夹层动脉瘤破口太靠近肾动脉,只有0.5cm,在省内某大医院第一次手术治疗失败,只能在太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二次手术。

手术前,在太和医院检查,发现患者夹层动脉瘤破口未能完全覆盖,破口长达0.5cm,夹层动脉瘤依然存在。在科室主任王耕教授指导下,血管外科团队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了患者腹主动脉和肾主动脉模型,在模型的帮助下,将分支型支架准确置入患者体内,既堵住了腹主夹层动脉瘤破口,也保证了双侧肾动脉的正常血供。

43岁罹患腹主动脉瘤,他难以接受

4月23日,46岁的李先生(化姓)在太和医院血管外科复查。他与副主任周科高兴地攀谈着,滔滔不绝的样子,根本不像一个曾经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

2018年,多年高血压的李先生查出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3岁就罹患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这让李先生很是绝望,感觉难以接受。为了尽快彻底治好病,他借钱找到省内一家据说治疗这种病很有名的医院,在那里他接受了腔内隔绝手术治疗,医生在他的腹主动脉置入了一套覆膜支架。

他以为这一下就一劳永逸了,可万万没想到,第二年,就近在太和医院血管外科复查,CTA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夹层动脉瘤并没有完全被覆盖住,依然保留了一个大约0.5cm的缺口,动脉血还在持续的通过这个破口对血管外膜施加压力,这个缺口会随时要他的性命。

怎么办?再次去省内大医院就诊,自己已经凑不出太多钱了。只能选择在太和医院血管外科做第二次手术。

术前,血管外科团队跟他讲解了他第一次手术失败的原因:原来,他的夹层动脉瘤的破口位置距离肾动脉实在是太近,只有0.5cm,一般常规手术支架置入是需要一个空间的,专业术语叫“瘤颈”,它要求动脉瘤至少要在肾动脉以下1cm到1.5cm,但是第一次手术的主刀人可能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做3D塑型,所以支架放置位置偏低了一点点,这才导致夹层动脉瘤破口未能有效覆盖。

太和医院血管外科为他做第二次手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决定应用3D打印技术先制造出他腹主动脉包括双侧肾动脉的模型,精确计算出夹层动脉瘤破口、双侧肾动脉的具体位置,然后应用腔内隔绝技术,把分叉型覆膜支架,按照术前设计精准置入,在覆盖破口同时保证双侧肾动脉血流通畅,精准拆除“炸弹”。

3D打印技术为手术“保驾护航”

周科介绍,分叉型覆膜支架置入手术,体外开窗是难点中的难点,开窗要精准无误,需要3D打印技术“依葫芦画瓢”:每个人的血管走向不同,胖瘦高矮体型不一,血管的发出角度和粗细都不一样,以肾下血管为例,一般人的肾下血管只有18到20毫米粗细,但是,有的人就达到了25毫米,要根据患者血管的独特“样子”制造出与人体血管一模一样的模型,然后根据模型,精准计算出动脉瘤的位置,如果是特殊的腹主动脉瘤,置入的分叉型覆膜支架,更要根据3D模型,计算出开窗的位置,整个过程就是“依葫芦画瓢”;46岁的李先生第一次手术,因为缺乏3D打印技术这个葫芦,画出来的“瓢”歪了,就逼迫得他不得不接受第二次手术,可见3D打印技术在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瘤中的作用有多大。

李先生的第二次手术历时3个多小时,血管外科团队从他的腿上、手上入路,将导丝送入指定位置,然后把按3D模型体外开好窗的覆膜支架导入主动脉,定位好各个开窗口,倒入分支支架,完美的覆盖破口同时保证双侧肾动脉血流,整个手术创伤很小,避免了传统手术开胸开腹的大创伤,也规避了各种因为伤口太大导致的后遗症,术后,因为新冠疫情,李先生拖了整整一年来复查,复查结果让他和医生都很满意。

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瘤形成的主因,像这位李先生,就是多年生活习惯不好,熬夜、喝酒、高糖高脂饮食生活,30多岁就罹患了高血压,又不好好控制,所以40多岁就中招。

周科说,即使是置入了支架,动脉瘤患者也要调整生活习惯,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定期复查,否则,动脉瘤可能再次出现,支架的寿命也会缩短,造成金钱和身体的双重损失。

太和医院血管外科在科主任王耕教授的带领下,周科副主任医师等一批中青年骨干紧跟国际国内血管外科前沿,将腔内微创介入理念运用在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曲张等血管外科疾病中,为秦巴地区患者送去福音,极大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和费用。(李毓霞)

版权所有:十堰市太和医院    鄂ICP备0501293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30202000293号

管理员入口

;